刘翠

2018/9/28 14:49:55

刘翠,女,出生于1977年11月,群众,籍贯是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龙岗镇张佩环村。1996年7月毕业于益都师范,参加工作二十二年以来,一直在教学一线,从来没有离开过班主任这个岗位。工作认真敬业,教学理念先进,管理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先后被授予青州市教坛新秀、青州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青州市十佳模范班主任、潍城区教学能手、潍城区优秀家长、潍坊市优秀教师、潍坊市首届立德树人标兵、山东省远程研修优秀学员等多项荣誉称号,多次提供市、区公开课;多篇论文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

一堂看似简单却意义深远的孝文化教育课

有人把老师比作“蜡烛”,总是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未免有些悲凉;有人把老师比作“园丁”,在教育的沃土上辛勤耕耘,这未免有失偏颇。我觉得老师应该像一块做馒头用的“老面引子”,不停地把“知识”发酵着,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不停地把“爱和智慧”发酵着,使学生感到温暖;不停地把“快乐”发酵着,使学生身心感到愉悦,正如一首歌唱到的“你是幸福的,我是快乐的”。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下我是如何巧妙运用语文教学,唤醒孩子灵魂深处对父母的那份真挚的孝心。

语文课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因为它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主要凭借,还包含着思想政治、道德情感等因素。所以运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对中国孝文化的传承更是重要的渠道。

我告诉孩子们,孝分三个层级:小孝养父母之身,中孝养父母之心,大孝养父母之志。父母没有实现的心愿,我们是否帮助他们实现了呢?作为学生阶段的孩子们,虽然没有财物和金钱给予父母,但可以在精神、情感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体现孝心。

结合《三个儿子》的课堂教学作为案例,来简要阐述我是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的。

《三个儿子》这篇课文写了三个儿子看到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时的不同表现。力气大的儿子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儿子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自己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赞扬了第三个儿子孝敬父母、体贴父母的美好品德,这个主题很契合孩子的生活特点,以此为切入点延伸,启发学生从小要孝敬父母做一个思想正、身正、言正的人。

通过《三个儿子》的教学,开展系列感恩父母的主题活动,分成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告诉孩子们父亲节与母亲节这两个节日,并让他们上网查询父亲节、母亲节的由来;第二步是了解关于父爱母爱的感人故事或者亲身感受的事;第三步是开展一周的感恩活动,写成感恩活动体验日记;第四步是搜集并朗诵感恩的诗歌。

家长也如约进入我们的活动课堂,黑板上写着“父亲节”和“母亲节”的由来和意义;课堂上孩子们讲述收集到的有关父爱母爱的感人故事,听完故事后我引导孩子们思考:自己平时在“孝敬父母”这方面做得怎么样?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给父母一个惊喜,为父母分担一次家务、为父母洗洗脚、捶捶背、为父母唱首歌或朗诵一首诗、亲手为父母做一张感恩心意卡、深情地告诉父母“我爱您,我会用自己的行动回报您的爱”……

背景音乐相继播放阎维文的《母亲》和龚月的《父亲》。悠扬的旋律中,孩子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心意卡双手捧给自己的爸爸或者妈妈,在场的父母眼圈都红了。看到这个场景,我很感动,也很欣慰:父母是多么得容易满足!

整个过程,不需要豪言壮语,不需要烟酒糖茶,不需要金银珠宝,只需要孩子们那份真诚与感恩,作为父母,就已经深深地被感动;而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孝心行动,感受到了自己对于父母的重要性,体验到了这份孝心的价值和伟大!

我知道,这一堂看似简单的“孝文化教育课”让孩子心中感慨良多,受益匪浅!(敬业奉献)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