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娟娟

2019/8/29 10:19:22

周娟娟,女,群众,诸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康复科副主任、主治医师,兼任山东省健康管理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山东省卒中学会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分会委员,潍坊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

周娟娟1999年毕业于潍坊医学院,毕业后她满怀梦想投入到临床一线,一干就是20年。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经她的手诊治了成千上万的病人,多次受到病患的表扬,多次被评为单位“先进个人”“优秀中层干部”。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做一个有温度的医生。她认为医生治病,不仅要靠技术,还要凭人文关怀,要给那些失去希望的患者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神经内科病人相对于其它内科病人有它的特殊性,神经科的病人或多或少都有肢体功能、语言障碍等,老百姓对于肢体偏瘫,生活不能自理有着本能的恐慌感,所以他们得病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有些甚至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不配合治疗。而医生的鼓励和支持,常常能够让患者重燃希望。2017年初,科室里住进一位40多岁的病患,入院后情绪很差,常与医务人员闹别扭,不好好配合治疗。周娟娟了解病人情况后,主动跟他聊家常,得知患者的父亲因脑血管疾病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孩子正在上初一,家庭负担很重,现在自己又得了这样的病,感到很绝望,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她耐心开导患者,帮助其正视问题、直面困难,给病人分析病情及治疗方案,并联系民政、爱心协会等部门和志愿服务组织,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解决家庭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这位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身体很快康复。“谢谢您,救了我,救了我们全家!”出院时,这位重燃生活希望的患者握着周娟娟的手,泪流满面地表达这自己的感激之情。

2018年秋末的一个早上,还没到上班时间,病房门口徘徊着一个卷着裤腿、脚底沾满泥水、背上背着一个尼龙袋的60多岁的老大爷,焦急地探寻着每位来上班的医务人员。周娟娟的同事问老人找谁,老人轻声说“我找周大夫,她上次救了我,我是来感谢她的。”同事带老人来到办公室,正在与同事讨论患者病情的周娟娟以为病人来找她看病,赶紧上前询问老人哪里不舒服,需要什么帮助,她帮老人把背上的尼龙袋卸下来放到一边,让老人坐下歇歇,老大爷却顾不得歇息,一把拉起她的手,一个劲地表示感谢:“周大夫救过的病人多,肯定不记得我啦,您是好人!”这位患者是日照莒县的,曾在诸城打工,年前突发脑梗塞亟需住院治疗,当时身上没带钱,周娟娟接诊后及时帮老人协调办理了住院手续,由于治疗及时,没留下后遗症。老人心怀感激,秋天收了新花生,特意大老远坐车背了一袋子来感谢她。盛情难却,周娟娟不能让老人再背回去,她拿出300元钱给老人,老人说什么也不要,周娟娟想了个办法,她将300块钱买成老人平时需要吃的药。捧着药,老人感激地说不出话来。

周娟娟常说:“救死扶伤是医护人员的天职,再苦再累也值得”。工作中,她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经常上班有点、下班没点,加班加点成为常事,时常以院为家,只要患者需要,她随叫随到。2018年冬天,正在值夜班的她接诊了一名重度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入院时已昏迷,呼吸不规则,心律失常,消化道出血,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随时有生命危险。通常情况,这样的病人需要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治疗,但家属不同意,就想让她给治,为了这份信任,周娟娟一夜未眠,每隔半小时查看一次病人情况,随时调整医嘱,经过一夜的努力,患者终于清醒过来。第二天上午,当她查完房,处置完她所分管的病人,准备下班回家时,护士突然呼叫:“患者再次昏迷,血压测不到!” 她立刻到病床前参加抢救,早饭、午饭都没来得及吃,直到下午一点多,看到患者转危为安时,已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的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下班回家。

病人多,相应的医疗文书也多,常年的病历书写及电脑前的工作,让她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眼睛也出现了问题,视力下降很严重,但她仍然坚守在临床一线。20年来,她在工作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严格按照规范落实所有诊疗程序,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她凭借扎实的业务理论基础,丰富的医疗临床经验,在自己的岗位上服务患者,工作20年来,做到了患者零投诉,深受患者的信任和爱戴。

她精勤不倦,博极医源。“你选择了医学专业,就意味着你要终生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样才能避免成为庸医。”她时常以这句话警醒自己。她对业务技能要求精湛、严谨,从未停止技能学习、钻研、提升的步伐,为掌握医疗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她舍小家、顾大家,多次到外地培训、求学、取经,积极研究新技术,拓宽服务领域。通过不懈努力,她取得了山东大学神经内科硕士学位。2012年,她被派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进修归来,她在科内开展了脑血管评估筛查工作,使许多脑血管狭窄病患的病情得到及早发现,及早干预,极大的减少了恶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她还积极参与科研及教学工作,承担的科研项目获潍坊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敬业奉献)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