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淑梅

2019/8/29 10:23:52

马淑梅,女,1973年9月生,46岁,山东省昌邑市人,现为昌邑市路灯所的一名普通职工。孝老爱亲的她,注重家庭、孝敬父母、关爱子女、夫妻和睦。

她是一个普通的妇女,同时,也是一个平凡家庭里的好媳妇、好女儿。周围的街坊邻居都对她赞不绝口,令人们印象最深刻也最具有感染力的是她的笑容。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那张乐观灿烂笑脸都会温暖每个人的内心。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尽儿媳、子女、母亲的责任,这是我应该做的”。知道她的人都说:“她是孝媳、是孝女、是贤妻、是良母,她在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马大姐对孝的理解是:“老人把儿女养大不容易,儿女为了老人的健康和幸福,应该付出最大的努力和代价”。她刚嫁入婆家,公婆就丧失了劳动能力。婆婆卧病在床,常年吃药打针,生活不能自理。她在婆婆床前,嘘寒问暖、端屎端尿、洗澡擦身。婆婆没有因长期卧床而生过一次褥疮。她还每天换着花样为他们端上可口的饭菜,照料着他们的饮食起居,就这样一直伺候了八年,直至婆婆去世。在这期间,公公还患上了老年痴呆,经常在外乱跑,随地大小便,经常弄的满身都是。而她不厌其烦地为他换洗,从无怨言,直到婆婆去世后的第七个年头,公公也离世。

但上天似乎并没有因为她的乐观而格外眷顾她,在公公离世的前一年,2016年的4份,她一向身体硬朗的母亲突然连续高烧不退,在村里的卫生室挂了几天吊瓶还是不管用,于是她赶紧把母亲送到了潍坊市第一人民医院。在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检查了7天,也没能最后确诊,只是怀疑脑部结核,让转院去第二人民医院。来到第二人民医院刚办好住院手续,她母亲便陷入了昏迷状态。医院立即组织了抢救,医生随后就下了病危通知,推出急救室时,医生还说,人暂时救回来了,但不能保证醒过来,只能边治边看。看到母亲除颤仪用上了,呼吸机用上了,鼻饲管插上了,导尿管插上了,平日里忙里忙外的时候都没绝望过的她,一度濒临崩溃,有种天都塌了的感觉。她只能跑到没人的地方偷偷地大哭了一场,然后擦干眼泪,又重新回到到病房,继续伺候母亲。

插了鼻饲管的母亲不能正常进食,只能鼻饲,而鼻饲是一项技术活,是把流质的食物用针管推进皮管再送进胃里,开始的时候由护士帮忙,喂了几次后,她感觉到护士很忙,做不到次次及时,她便主动要求自己尝试着给母亲喂饭,在护士的悉心指导下,她慢慢地掌握了要领,也能顺利地给母亲喂饭了。除了喂饭还要喂药,把坚硬的药片捣成药末,用温水稀释好,再通过鼻饲管推进胃里。为了让母亲多吃点加强营养她只要得空就用破壁机打好食物,给母亲尽量多喂几次,就这样喂饭加喂药一天要推几十次,手臂酸了、麻了,她咬牙硬挺着。医生和护士们都对她的孝心赞不绝口,同病房的病友都被她感动的热泪直流。饭是喂进去了,可是由于长时间的躺在病床上,便秘的问题又来了,她就想尽一切办法为其母亲通便。饮食调理、药物治疗,甚至用手去抠出硬邦邦的粪便,什么办法她都肯尝试。为了避免母亲躺久了生褥疮,她还会经常为她擦洗翻身,按摩放松。就这样在她一百多个日日夜夜、不眠不休的悉心照料下,奇迹向她露出了一抹微笑,母亲终于醒了过来,虽然大脑仍留有痴呆的问题,出院后恐怕也不能下床走路,更不用说自理了,但她说已经能在床上半坐起来吃饭,这对她来说已经很满足了。

母亲算是好了,但她自己由于多日的劳累,吃饭不及时,她的肠胃出现了问题:时常呕吐,吃不下饭,整个人消瘦了一大圈,白头发也长出了一大片。想到出院后的母亲扔需要她的照料,她只能强迫自己去调理好身体,去保持体力。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可马大姐却用实际行动改写了这句话,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在住院的一百多天里,她一直陪护在母亲床前,日日夜夜,她曾因过度劳累导致呕吐、生病,但她从未放弃。母亲出院后,失去了自理能力、卧床不起,她又担负起了伺候母亲的责任,每天上班前、下班后,风里雨里,奔波在路上。用孝心来诠释着一个女儿对母亲的爱。这样的日子她还要继续下去,但她却说“百善孝为先,因为有爱,生活就有动力”,她一直笑对生活。

此外,肩负着家庭重担的她从未放松过对工作的要求,责任心是她在体现在她工作的方方面面。她总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用心,用心才能把事情办好。在工作中就要讲责任心,这样才能把‘螺丝钉’当好。”

无论是家庭还是工作,她都打理的井井有条,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她的善良、朴实,让她获得了精神的力量源泉;她的开朗、大方,让她享受人生的平实和幸福;她的勤劳、踏实,让她赢得生活的富足。她将会感染更多的人在平平淡淡中体味真、弘扬善、享受美。在马淑梅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中华儿女的优秀传统美德:孝敬老人、无私奉献、积极乐观、勇担责任。正如她所说:亲情是永恒的。(孝老爱亲)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