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友良

2015/1/6 14:40:56

33岁的崔友良,第一次肩背药箱走村串户时,还是个二十岁出头的毛头小伙子。十几载风霜雨雪,他一步步走过,见证了“乡村医生”这个时代记忆符号的朝阳和黄昏。  

    意外折翅——寻梦少年立志从医

  2岁那年,崔友良遇到了他人生最大的一次劫难。那年,他做了紧急截肢手术,从此他失去了双腿。小学和初中,崔友良都是在滑轮车上度过的,说起这段往事,崔友良朴实的脸上露出一丝无奈。

  1998年,崔友良马上初中毕业了。他跟同学们一样,正是寻梦的年龄,崔友良备感消沉、绝望。可有一天,他忽然想到,自己因为耽误了病情而落下残疾,决不能让乡亲们重蹈覆辙。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崔友良毅然决定要当一名救死扶伤的乡村医生,只有这样才能使乡亲们少走冤枉路、少花冤枉钱,有病才能够及时诊治,才不会耽误病情。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听后抚摸着他的伤腿语重心长地说:“医者,应德为先,技精良。孩子,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吧!”父亲的话他牢牢记在心中。

  于是,崔友良便报考了安丘卫生学校,这年,崔友良17岁。他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付出了比别人多百倍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去了赵戈卫生院实习。他从最开始帮医生取药、抓药的学徒工做起,刻苦学习,三年时间,他渐渐成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乡村医生。

    践行诺言—— 热心为民乡村好医生

  学成后的崔友良,顺利拿到了行医证,租用了靠街的三间平房,办起了自己的诊所,真正干起了为乡亲服务的乡村医生。他牢记父亲德为先,技精良的嘱托,不管是三更半夜,还是大雪封地,只要有人来找,崔友良从来不说二话,背上药箱便立即出发。

    有一年严冬,天气格外的冷,寒风裹挟着小雨雪飘洒不停,已是深夜10点了,踩着泥泞,出诊刚回家的崔友良正准备吃饭。这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深夜的寂静,原来是村民李强:“我家孩子发烧、咳嗽、气急……”因为着急,他半天也说不清楚孩子到底怎么了。崔友良马上意识到情况危急,稍有耽搁,孩子就会有生命危险。于是,他背起药箱,转身就走,一步一个踉跄地跑到病人家,外衣已被雨水淋湿,但他全然不顾,立即投入紧张的救治:快速检查、诊断,吸痰、输液、降温……直到孩子转危为安。

  村里老人的健康查体,每年一次,都由他负责;新生儿健康档案,疫苗接种,也是由他负责。村里谁有个大灾小病,他都要过去看一下。村里有几个老病号,他更是定期去家里给他们做检查。他隔三岔五就去看望老人们,帮他们检查身体,知道老人们生活拮据,他很多时候连医药费都不收。

  崔友良说,对于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虽然有时很累,但是每当看到病人康复,就感到欣慰,也是最放松的时候。

  义无反顾——一生不悔桑梓情

  “爸爸,今天是星期天,您能不能陪我玩?”“爸爸今天要出诊,你跟妈妈玩好不好?”这是崔友良与孩子的对话。事实上,崔友良一年到头总像一只停不下来的陀螺,365天当地老百姓都能看到他奔走的身影。他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从来没有过哪一天是休息日。

  在崔友良的心里,医生“拼命”就是为了救命。他为病人付出了百分百的爱心,一生无愧,却对家人甚少关心,充满了深深的遗憾和愧疚。儿子出生了,工作太忙无法带他,只能交给老人和妻子带;儿子读小学了,他更没有时间和机会照顾他。这让儿子常常抱怨,人家的爸爸总是和儿子在一起,我的爸爸怎么这样忙。

  尽管在崔友良心中藏着深深的愧疚,尽管他知道选择了医生就选择了清贫与辛苦,但他仍义无反顾。当记者问及本身残疾,已经很辛苦,为什么还要这么拼命时,崔友良深情地说:“这些年来,我腿脚不便,父老乡亲给了我太多的关怀和帮助,我无以为报,只能用我的技术去为更多的病人解除病痛。”朴实的话语,折射出一个乡村医生的浓浓赤子之心。“人的一生,坎坷、打击在所难免,最重要的是如何在这种境遇中去磨砺自己的心性。能为村民们做点实事是我最大的心愿……”这是崔友良发自肺腑的人生感悟。从一个弱小无助的残疾青年,打拼成一个有益于社会的自强模范,十几年来,他用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信念,实现着自己的价值。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