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人我来评

吴瑞萍

发布时间:2017/6/29 11:02:42 阅读:0 评论:2514

吴瑞萍,1984年3月出生,党员,研究生学历,昌乐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部记者。

她一直冲锋在新闻一线,在新华社《山东参考》《农村大众》《潍坊日报》以及《潍坊新闻》《直播潍坊》栏目播出大量外宣新闻。被评为“昌乐县十大杰出青年”,连续多年荣获集团先进工作者、名记者称号,被评为潍坊日报优秀通讯员,多次获昌乐县年度好新闻一等奖、新闻作品大赛一等奖,获2015年度山东省新闻奖县市报纸专项奖(系列报道)二等奖。

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记昌乐传媒集团记者吴瑞萍

她,是可以肩扛50斤面粉爬6楼的女汉子,也是长年不曾睡过一个完整囫囵觉的万能妈妈,和丈夫两地分居的她独自处理着家中所有大小事务。

她,曾经凌晨四点半就带着孩子赶往采访地点,也曾经狠心挂掉孩子电话直到凌晨两点才到家,更常常因为赶稿让年幼的孩子在办公室吃外卖睡折叠椅。

她,坚持冲锋在新闻一线,用双脚丈量大地,用文笔书写变迁,一年四季,采访奔波,不管走多远,出发是为了更好的到达。

她就是昌乐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部记者吴瑞萍。

新闻路上执着追求

她并非科班出身,进入媒体行业是半路出家。8年前,从没写过新闻稿件的她坐在电脑前一头雾水,不会剪辑图像的她看着编辑机更是眼花缭乱。深感新闻业务知识之不足,她千方百计挤出业余时间加强学习,钻研新闻理论知识。每日坚持阅读《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等党报,在阅读中不断进行理论升华,每晚更是床头挑灯夜战,细心揣摩、精心构思每一篇稿件的思路结构。

为了避免公室内搜肠刮肚、躺在文件堆里东拼西凑、泡在互联网上复制粘贴,她一直在路上,在现场,从群众语言中获取智慧、受到启发,不断创新语言表达方式。不懈努力让她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自身业务素质迅速得以提高,成为业务上的佼佼者。

几年来,她撰写全县重要会议、活动的社论或评论员文章,用心写出宝石博览会综述、黄金产业崛起之路系列报道、社区广播“村村响”工程纪实以及蓝宝石、西瓜、孝文化等深度报道。同时,在新华社《山东参考》《农村大众》《潍坊日报》等发表若干新闻稿件,在潍坊电视台《潍坊新闻》《直播潍坊》栏目播出大量外宣新闻。连续多年荣获昌乐传媒集团先进工作者、名记者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潍坊日报优秀通讯员,多次获昌乐县年度好新闻一等奖、新闻作品大赛一等奖,《椽笔凌云绘新城 龙头劲舞唱大风 绿色礼赞赢未来》被评为2015年度山东省新闻奖县市报纸专项奖(系列报道)二等奖。

新闻路上默默奉献

记者是一个必须常年奔波的职业,和丈夫两地分居的她常常分身乏术。她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母亲,该好好照顾那个远离父爱跟在她身边的儿子。她甚而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女儿,在母亲青岛治疗腰伤之时,静卧两个月的时间她没有照顾半天。

2016年6月18日正是周末,一张照片刷爆了昌乐传媒集团及潍坊电视台同行们的朋友圈。画面里,她一手抱着熟睡的儿子,一手举着话筒与采访对象交流,整场采访就是在这种状态下进行的,采访结束后,她累得胳膊直哆嗦。

这不是作秀,而是真实发生的采访经过。那天,她本应该休息,却在前一天晚上接到通知,需要做一个全民健身的新闻。因为是夏天,健身的时间大多在早上五六点钟,而这个时候,她的儿子还在熟睡。无奈,她4点半把儿子弄醒,当打车赶到约定地点时,儿子又睡着了,只能抱着他完成采访任务。

面对儿子,她有太多的亏欠。时常,孩子拽着妈妈的手问,妈妈何时能休班陪他,看着孩子企盼的眼神,她心中的愧疚难以言说。而每年的八、九月份,她都要编排《金十月丛书》,晚上加班是常有的事。此时,年幼的儿子也在撕心裂肺的哭着找妈妈,电话一次次打过来。一边是工作,一边是儿子,直到凌晨两点才能回家的她,看到熟睡中还会抽噎的孩子,眼泪忍不住直流。

新闻路上坚定前行

站在新闻第一线,她知道一名记者能否写出力透纸背的好作品,绝不是取决于记者的“妙笔生花”,而是取决于记者是否真正心系群众。只有和老百姓成为真朋友,写他们关心的人、写他们关切的事,记者的稿子才会越来越有“人气”。

时至今日,站在新闻第一线,她依然难忘那个可爱的两岁半患癌男童,纯净的眼神、困难的呼吸,她只能背过身偷偷抹掉眼泪。她难忘劳务市场上那些苍老的父亲母亲,为了生活为了内心最深切的企盼,他们用最勤苦的劳动去换取生存的坚守。她难忘传统文化教育中心的老师学员,90度深鞠躬,干净的脸庞上自然绽放着谦和真诚的微笑,安乐祥和的气氛让她和同事备受感染,内心升起愉悦向善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很多人就此加深了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学习。

在她看来,作为记者,她有责任和义务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那些来自党委政府的主流声音,都是她应该奋战一线传播报道的;那些使人向善的行为和感情,那些希望与真爱,都是她想了解并传递的;那些时常被湮没的、边缘的、微弱的声音,都会拨动她的心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颗种子,唯有深植泥土,才能生根发芽;一个记者,只有真正扑下身子,才能获得成长的不竭动力。铮铮誓言犹在。未来,怎么走?怎么做?她说,最好的莫过于:心怀对记者这份职业的敬畏和执着,继续沿着熟悉的新闻路坚定前行!无论走出多远,都不会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敬业奉献)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