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人我来评

王有云

发布时间:2018/5/2 15:10:03 阅读:0 评论:2514

王有云,男,1958年10月1日出生,现任潍坊市坊子区坊子工业发展区敬老院院长。

2007年12月,50岁的王有云办理了内退手续,老伴说:“都工作了30多年了,该享享清福了”。但这时的他却轻松不起来,因为领导刚刚找他谈了话,要他留下担任敬老院院长,继续发挥余热。曾经担任过民政办主任的他深知敬老院工作头绪多、风险高,院民难管理,工作压力并不亚于退休之前。但处于强烈的责任感,他毅然接受了这份工作。一晃10年过去了,他把敬老院管理的有条不紊。自2009年至2016年连续8年被评为全市星级敬老院。他本人在2011年被授予坊子区劳动模范称号,连续5年被评为尊老爱老先进个人。

“努力让院民过上有滋有味的美好生活”

进入敬老院之前这些五保对象的生活状况大体分为五类。一是睡觉没有埝的,他们来敬老院以前大多数都没有像样的家,有的根本就没房子,还有的睡在草屋子里,睡在桥洞子里的,还有的睡在水泥管里,过着流浪或半流浪的生活。二是吃饭没有点的,这些人由于长期独居生活,养成了无序和没有规律的习惯。有的一天吃一顿饭,有的甚至几天吃一次,有的饭根本就做不熟。饥一顿,饱一顿。三是常年不洗脸的,包括不洗澡、不洗衣服。敬老院每收一位五保对象,进院的第一天首先是办三样事:洗澡、理发、换衣服,但这三样事都得逼着,有的五保户甚至几十年从未洗一次澡。四是不洗筷子不涮碗的:五是酒鬼和赖汉。有的人来敬老院前,整天以酒为伴,昏昏沉沉。有的游手好闲,无所是事,不务正业。那么面对这样一个群体,王有云是如何做得呢?不是简单地把他们圈起来,养起来,而是重新打造他们的人生,让他们活的有尊严、有价值,有滋有味,但这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过程。

一、让五保供养对象过上正常人生活。

首先是要规范他们的行为,使其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其一是全院人员必须要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起床,统一用餐,统一活动,统一休息,实现一日生活规范化。早上不准睡懒觉,到点必须起床。由工作人员统一组织,挨门叫。然后统一到餐厅就餐。饭后统一活动,有劳努能力的种菜,打扫卫生,年老休弱的看电视,打扑克或搞其它娱乐活动。晚上统一熄灯睡觉,不习惯的也要躺在床上,不准亮灯,这样久而久之也就习惯成自然了。其二是规范他们的卫生习惯,具体就是做到“六个一”,即一天一洗脸,一天一洗脚,五天洗一次衣服,七天晒一次被子,十天洗一次澡,一月一次理发。不过,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小节,管理者们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进院三个月左右,大多院民的行为习惯有了较大改进,他们的体态面貌有了很大变化。然后就是从精神和灵魂上重新打造他们。因为这些人长期独自生活,没上过学,又得不到别人的关爱和帮助,逐渐变得冷漠了。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与人之间互不来往,互不同情,以自我为核心,做事从不考虑到别人的感受,经常为些小事吵嘴打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王有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让他们过有组织的生活。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必须在群体中生活。他把全院所有院民划分成四个小组,在卫生、团结、劳动等方面开展比学赶超活动,让他们有荣誉,有上进心。每逢春节,清明节,仲秋节,老人节等重大节日,各组院民互相走访,交流感情,并组成互帮对子,增加互信。二是每个月的初八凡是在本月过生日的人员,集体到院民生日餐厅吃饭,同时,其他每个院民也都分得一块蛋糕,感受共同欢乐的氛围。三是开展了临终慰藉和送逝者最后一程的活动。王有云刚到敬老院时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有的老人病重了或者去世了,其他人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该说说,该笑笑,有的还在看电视,听歌曲。他觉得这种情况很不正常。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王有云要求每逢有老人病危或处在弥留之际中,凡是能走动的老人都要到床前看一下、问候一下,老人去世后,全院停止娱乐活动一天,火化车出大门时,所有工作人员和院民分列两排烧纸钱,鞠个躬,让逝者走得有尊严,也拉进了院民之间的距离。

二、努力把敬老院打造成和谐“小社会”

王有云在敬老院工作的10年来,始终把安全与稳定工作放在首位,从未发生过一起意外事故和上访事件。其实这些五保对象的内心都很脆弱,一不小心,很小的事也会酿成大祸。况且来敬老院之前有些人就是不稳定因素,因此他从细微和点滴做起,从早字抓起,这些年他使用最多的方法就是针对老人特殊情况,尽量避开矛盾点。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这里有两个真实的例子,西李三村有个院民叫陈寿来,此人有点精神病,整天吆喝不止,声音像打雷一样,谁也不愿与其住在同屋,但当时因为敬老院房屋紧张,必须要两人同住一间屋。如果强行安排,肯定会产生矛看。这时他想起了后邓有位姓梁的院民,患有严重听力疾病,经过做工作把老梁与老陈安排在一起。一个大声吆喝的,一个听不见的,避免了矛盾的发生。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杨庄的老杨与北眉二的老袁同住一屋,有一天老杨丢了五元钱,硬说是被老袁偷走的,但老袁坚决不承认,一个拿着马扎,一个拿拖把下了手,听到打斗声后王有云马上赶到,了解情况后他悄悄地从兜里掏出了5元钱扔在地下,然后告诉老杨你的钱在这里,并由老杨亲自从地上拣起,从而化解了矛盾,避免了打斗事件的发生。老人婚姻问题一直是敬老院最敏感最容易出问题的事情,坊子工业发展区敬老院共有院民50人,男的45人,女的5人,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出大问题甚至发生刑事案件。为此采取的措施主要就是在自愿基础上由敬老院牵线搭桥男女院民可以在一起生活,组成家庭,这样他们可以相互照顾,并且有了安全感和归属感。现在已有三名女院民“名花有主”找到了她们自己的“如意郎君”。

三、“不嫌脏,不怕累,无微不至关爱老人”

敬老院里生活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弱势群体,有的从小残疾,有的是孤儿,几个女院民一生都没有生育,所以要干好这项工作必须要有爱心、善心、耐心和同情心。就象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单从卫生方面来讲一般人都很难适应。只要管理一不到位,就会出现夏天苍蝇成群,冬天鼻涕成片的情况。喘气都不顺畅。为了体验院民生活,王有云经常在餐厅与他们一块吃饭。一开始他确实也不适应,有吐痰的,有流鼻涕的,有顺着嘴角往外流的,还有用手抓的,都不敢抬头看。但是因为干得就是这一行,必须要适应,必须要承受。每次帮他们洗澡或清理卫生时,异味确实很大,有一次王有云给一个叫王长松的盲人洗澡,老人身上的灰不用搓就顺着水往下淌。到敬老院工作这几年,他最大的体会是这项工作实在太累了,主要是没班没点,心里压力太大。只要晚上有敲门的或打电话的,不是有生病的就是打架的。前些年,冬天都是用火炉取暖,虽然敬老院都准备了木柴,但好多老人都习惯于用草甚至一些塑料纸、无纺布车间的废物料去生炉子,实在是太危险。为了避免发生火灾,每天傍晚王有云都要到每个院民屋里看一遍,把多余的草清除干净,为他们生起炉子才回家。二0一一年,穆村敬老院与眉村敬老院合并。原穆村许多智力残疾的老人不愿住在这里,经常半夜三更越墙而出。王有云经常追到他们的老家,才能将他们劝回,那年全年王有云在敬老院值了170个夜班,确保了院民的安全。

“真情投入,热心付出”

有一位姓岳的院民临终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见一下自己的侄子,但虽然多次打电话,其侄子就是不来。在这种情况下王有云只好上门去接,但他还是躲了。在回来的路上王有云反复考虑,这可怎么办,难道就让老人这样遗憾离世,最后他只好由自己充当其侄子使老人走得十分安心。王有云自2004年从事民政工作,已经整整13年,除夕之夜都是与院民一起度过的。他的老母亲去年已95岁高龄离世,她虽然没有文化,但高风亮节,对王有云的行为很理解,很支持。因为敬老院的人也有感情,在过节时他们更需要陪伴,需要关爱。虽然敬老院所处的位置相对独立,离领导较远,但王有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从未歇过节假日、星期天。因为院民的需求和服务是不分白天、黑夜和节假日的。特别到冬天,几乎每天都有人住院。现在在敬老院生活的人寿命越来越长了,最主要原因是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

关于对所做工作的评价,王有云非常谦虚地说:“我只是干了一点具体工作,真正推动着敬老事业发展的是国家的好政策和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敬业奉献)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