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人我来评

王玉珍

发布时间:2018/5/30 11:23:00 阅读:0 评论:2514

王玉珍,女,1971年4月26日生人,原潍坊滨海新和成材料供应处职员,在单位负责仓库管理工作。

在工作上她一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尤其在孝敬父母和公婆方面事迹明显,受到婆婆村里广大村民的颂扬,无论是邻里乡亲还是工作单位,领导和同志们对她的事迹也是有口皆碑,都说王玉珍拿父母亲,拿着公婆比亲生父母还要亲,一提起她来都伸出大拇指说她是新时代的好媳妇。

王玉珍七十二岁的婆婆是个性格开朗乐观的老人。老人家心地善良,乐善好施,对待儿媳跟女儿一般亲。玉珍看到婆婆生后躺在床上起不来,她就买来可口的食物做给老人吃。尤其到了节假日,她更是把老人伺候的非常周到细致,年年在老人过生日时她都为老人添置新衣物。

2010年春天玉珍的婆婆患了白内障,双目失明,她和爱人带老人到潍坊市眼科医院做了手术。手术后她为老人洗脸,梳头,洗脚,洗衣服。她坚持每隔一小时给上一次眼药。精心服侍了老人整整三个月,终于使老人的眼睛很快恢复了视力。这期间她经常和老人唠家常,给老人讲故事、说笑话,逗得老人开怀大笑。老人跟每位身边的人都夸儿媳好,是儿媳让她活的开心,舒心,才有这高寿。她常说:不是我有多好,是婆婆身上有太多的美德,学都学不完。

2013年婆婆最终逝去。办完葬礼,玉珍就把七十八岁的公公接到滨海的家里。她住二楼担心老人腿脚不方便,就问单位借了一楼的一间平房,每天天还不亮就爬起来去给公公做饭,因为老人牙口不好她每天得早起1小时给老人做粘粥,小菜,做好早饭,陪伴他吃完再洗刷好,然后回自己二楼的家给自己做饭,吃完上班。中午回来再给公公做午饭,晚上一回来先去公公家里给他做完饭看着他吃完打扫好卫生再回自己家里忙活,周末定期给老人洗身体并进行一次大扫除,尽力给老人提供清洁的环境。

2015年夏天,玉珍八十五岁的母亲心脏病手术后没人照顾,哥哥在北京回不来,她又借了一间一居室的宿舍把母亲接到了滨海,她一边给母亲家里做好一日三餐打扫好卫生,并抽空陪她说话解闷,还不能耽误公公的一日三餐和日常卫生。就这样来回跑了两个月她瘦了20斤,老公心疼她太劳累让她暂时辞职在家照顾俩老人。这俩老人一住就是三年,她公公逢人便说这个儿媳妇比亲儿子都要孝顺他。   

有人说,孝顺老人最大的挑战是“顺”。千难万难难不过给老人个好脸色,若在照顾老人时流露出半点不耐烦,就会让老人很不安心,这样的情况在王玉珍家是看不到的,尽管有时候她也会遇到难心事,但她从不在公婆和母亲面前表现出来;有时候患病的公婆会无缘无故地耍脾气,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有时候性情暴躁,对她谩骂,而她总是面带笑容,想尽一切办法把老人们哄开心。就这样来来往往好几年,她始终坚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照顾公婆,孝敬母亲,跟姐弟一起照料瘫痪的父亲十几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虽属人间常情,但确实是难能可贵。

王玉珍常说:“谁都有父母,谁都有岁数大的那一天,我自己也有儿女,我也有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我现在得做出榜样来,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儿女才会孝敬我。”

或许这样的事儿很平常,这样的话也不是豪言壮语,也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正是这朴实简单的话语却却蕴含着大道理。饮水思源,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中华儿女的美德,让老人安度晚年是每个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上行下效,老人抚养好子女,子女赡养好老人,尊老爱幼的风气就能一代代传承下去,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才能发扬光大。

王玉珍,用她的善良和孝心为公婆和父母的晚年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也为身边同事朋友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孝老爱亲)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