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人我来评

营松江

发布时间:2018/6/29 17:37:36 阅读:0 评论:2514

“尊敬的恩人,我们虽然不曾相识,但您的无私奉献精神使我们的儿子重获新生…您是我们全家永远的恩人。”这封写于苏州、饱含感激之情的信是写给高密80后小伙营松江的。

2018年6月4日,营松江成功抽取19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捐献给了远在苏州的一名身患急性淋巴B细胞血液病的19岁小伙子。营松江用无私的爱带给那位未曾谋面的小伙子第二次生命,而患者父母却因不能当面道谢而深感遗憾,他们便用了一种最传统的方式,字字饱蘸深情,鸿雁传书感谢恩人。

收到受捐献者父母的感谢信,营松江流泪了,他没想到13年前的一次随心之举,竟能为别人带来第二次生命,更为一个家庭带来新生。营松江也成为高密第四例、潍坊市第48例、山东省第64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用自己滚烫鲜血中的爱心演绎了一个80后小伙崇高的奉献精神和高尚无私的道德情操。

13年前,多取了10毫升存入中华骨髓库

2005年,21岁的营松江在北京学习。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当地组织的爱心献血,献血过程中工作人员向他介绍了中华骨髓库以及骨髓捐献情况。身为学生的营松江当时便决定把自己的血样存入中华骨髓库:“征得我本人同意后,护士便在我献血过程中多取了10毫升,作为血样放入骨髓库,以便日后帮患者配型。当时我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考虑到以后可能会更换电话号码,便在备用电话里留下了我父亲的手机号,他这个号码是不会换的。”

随着时间推移,营松江逐渐淡忘了血样存入中华骨髓库这件事。经过大学四年深造,营松江离开校园踏入社会,从一名学生转变为一名电商设计师,还有了相亲相爱的妻子和一双可爱的儿女。

而在此时,一位19岁的小伙子被苏州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急性淋巴B细胞血液病,治愈的惟一希望是骨髓移植。据中华骨髓库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血液病患者多达400万,只有百分之一的患者能从海量的志愿者当中找到重生的希望。幸运的是,该小伙子的骨髓与营松江的骨髓样本初配成功。

为救一个人的生命,义无反顾

2018年2月,营松江的父亲营在军收到了来自中华骨髓库的电话:营松江当年在北京加入中华骨髓库的血样和一名19岁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打电话过来是要征求营松江本人意见,问他是否同意进行高配筛查以及高配成功后的骨髓捐献,如果本人不同意,骨髓捐献可随时终止。营在军随即告知了儿子营松江:让他自己做决定,尊重他自己的选择。营松江知道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有可能会挽救一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心里非常高兴,毫不犹豫同意了,营在军对儿子的做法也非常支持。可是,事情在营松江的母亲和妻子那里,遭到了强烈反对。

母亲和妻子并非无理取闹的人,他们有顾虑和担心:营松江是一名电商设计师,还有一对可爱的儿女,是家里顶梁柱。“骨髓捐献”听上去就不安全,她们不愿意营松江打破平静的生活去冒险。为了说服二人,营松江和营在军分头行动,分别去劝说自己的妻子。“那段时间他隔三差五的就跟我提一下骨髓捐献的事儿,还时不时地给我普及这方面的知识,给我讲之前捐献成功的例子。我也慢慢意识到这件事没我想的那么可怕。”营松江的妻子张晓丽说。妻子这边工作做通了,而母亲也在父亲的劝说下不再反对。

2018年2月底,营松江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陪同下进行血液取样,取出的血样送往苏州大学附属医院。3月20日,山东红十字会传来消息,经高分辨检测及患者主管医生对高分辨结果的分析确认,可安排移植前准备。营松江随即到医院进行了体检,体检报告发往山东红十字会。经最终确认,适合进行骨髓捐献。知道自己的造血干细胞能够拯救受捐者的生命,营松江内心很激动,特别高兴。远在苏州的患者也在医院监护下,调整身体状态以尽快适应移植手术。

“捐献过程折磨人,但人命关天我能行”

2018年5月30日,营松营在妻子张晓丽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陪伴下,乘火车赶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从31日开始,他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分别注射一次细胞动员针。打针之后,在药物作用下,他时不时地会感到头疼、乏力、后背上也常常会有十分难受的异样感觉。身体上的不适让营松江情绪也变得不稳定起来,有时候甚至会忍不住对照顾他的妻子发脾气。可即便再难熬,他也没有过任何退缩的想法,他很清楚:自己的行为关乎着一个年轻的生命。“打动员针那几天虽然感到很难受,不过也不是太严重的人折磨,人命关天,我能抗住。”营松江说。

营松江连续接受了四天的细胞动员针,期间每天医院都会抽血查看他的白细胞生长情况。到了第四天,专家告诉他,快达到最好状态了。第五天,也就是6月4日,早晨6点钟的时候医生给他一次性注射了双倍剂量的细胞动员针,8点抽血检测已经适合采集,9点半正式开始体外造血干细胞的采集。”

造血干细胞的分离采集从上午9点半持续到下午1点,进行了3个半小时。过程中营松江始终在病床上保持平躺姿势,两条胳膊上插着针管,血液从左胳膊流出,经过造血干细胞离心机将需要的造血干细胞分离出来,再从右胳膊回流到体内,苏州大学附属医院的一位医生和两位护士也在采集当天赶到了现场。与此同时,远在苏州大学附属医院的受捐者也早已进入隔离舱,静候这一份“生命火种”的到来。

回忆当天的捐献过程时,营松江说:“按照本来计划我得接受两天的采集。后来苏州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看到分离出的造血干细胞混悬夜质量非常好,检测后说取出的这190毫升就够用,所以采集当天就结束了。”随后,这190毫升“生命的火种”以最快的速度被带到苏州并转移到受捐者体内。

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苏州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和护士还带来一封患者父母的亲笔信,并现场读给营松江。从这封信里,营松江才知道:他和患者的骨髓配型吻合度达到十个点,这么高的吻合度即使在直系亲属间也是很难达到的。患者父母因为深受骨髓捐献法规所限,不能具名更不能当面道谢,只能从心底无限感恩营松江给孩子第二次生命。

营松江说,他只是做了他该做的。他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意识到骨髓捐献的意义所在,并呼吁更多的人能参与到这项志愿捐献活动中来。(助人为乐)

提交
  • 1楼:2018/6/30 16:33:54

    营松江同志不顾抽取骨髓给自己带来的伤害,救治一名素昧平生的小伙子,给了他第二次生命,这样的事迹在鲁苏两地传为美谈。我们为这种精神深深感动,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将向营松江学习,积极组织无偿献血,让人家大爱在社会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