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人我来评

朱兆敬

发布时间:2021/9/3 18:20:32 阅读:0 评论:2514

朱兆敬,男,汉族,1963年2月生人。1981年10至1986年1月在部队服役。退役后,先后担任过港涘村民兵连长、支部委员,现任坊安街道港涘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在基层一线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积极奉献、发光发热。

坊安街道港涘村过去曾是只有千把口人、经济收入一直排在街道下游的落后村。朱兆敬上任后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担当作为,取得了突出成绩。在他的带动下,港涘村由乱到治,由落后到先进,全村连续8年无一起刑事案件,党委、政府的各项任务带头完成,先后荣获“省级文明村”、“潍坊市农业专业村”、“潍坊市优秀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朱兆敬个人被评为潍坊市优秀党支部书记、坊子区劳动模范、坊子区优秀共产党员、“富民兴坊”先进个人、坊子区最美退役军人、坊子区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

心里装着百姓,让村民富起来是他最大的心愿

1995年,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之后,眼见老百姓整天趴在黄土里一年到头累死累活挣不了几个钱,心里就很不是滋味。在入户走访中,朱兆敬了解到,本村有几户村民种植芦笋挣了钱,每亩芦笋,当时能收入上千元,要超过种植小麦、玉米的好几倍。于是,他便号召村民种植芦笋,提高经济收入。但芦笋种植在当时尚属新型产业,不仅大部分农民没有生产经验,在生产技术方面还是一片空白,而且有相当多的农户担心:“家家户户都种芦笋,种多了卖不出去怎么办?”针对这种情况,朱兆敬便带头试种,并从市农业局请来专家,通过开设科技培训课堂、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等方式,向农民灌输科学种植观念,传授芦笋种植、管理等技术。在朱兆敬的号召和带动下,该村村民种植芦笋一年就收入上万元。

为了进一步将港涘村的芦笋产业做大做强,2004年,在朱兆敬的带领下,该村成立了芦笋协会,推行芦笋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管理,并协调潍坊一家正规化肥厂统一配送化肥,定期邀请潍坊市农科院芦笋研究中心专家进行指导。最多的时候,该村芦笋种植达到900多亩,全村三分之二的土地种上了芦笋,港涘村成了远近有名的“芦笋种植专业村”,农民的腰包也逐渐鼓了起来。最好的时候,一亩地能收入一万多元,一年下来,一个家庭光芦笋收入就超过三、四万元。在港涘、曹村等村的带动下,当时的南流镇也在全镇掀起了芦笋种植的高潮,芦笋种植总面积达到15000多亩,南流镇因此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芦笋之乡”荣誉称号,产品除销往潍坊、诸城、烟台、济南、青岛等冷藏加工厂外,还出口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促进了全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勇于担当作为,当干部就要多干事

朱兆敬常说:“当干部就是要干事的,你只有经常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他们才会想着你、拥护你。”

带领港涘村民实现了脱贫致富后,朱兆敬又把发展的目光投入到如何改善民生、建设美丽文明乡村、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上来。    

原来,港涘村家家户户吃水都靠自己家里打的小压井,既费时费力,又不卫生。为了改善村民的饮水条件,让村民吃上便捷卫生的放心水,2003年,朱兆敬通过村里自筹一部分、向区水利局争取一部分的方式,投入14万元,铺设自来水管道2万多米,在全街道率先安装了自来水,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难题。后来,由于跑冒滴漏等问题造成自来水压力过低,有时供水不正常,2009年,朱兆敬又筹资3万元,在村里打了一眼70多米深的自备井,与原来的自来水管网连接,通过两套方案,解决了村民全天候供水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村民对饮水问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11年,朱兆敬又投资4.8万元,购置了净水设备,在村里建立了直饮系统。现在,港涘村的村民,也像城里人一样喝上了既便宜又卫生的纯净水。

近年来,随着农村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许多农户添置了微波炉、电磁炉、冰箱、空调等现代化家用电器,用电量越来越大,原来的变压器因为容量过低经常跳闸,2007年,朱兆敬便筹资30万元新添置了一台大功率变压器。随后又协调农电站对村内电线进行低压线路改造和下户线改造,不但解决了电线老化和线路消耗问题,而且保证了村民正常用电。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是十多年前港涘村的真实写照。当时,全村进进出出全是土路,每到雨雪天,走路常常把鞋子都粘掉了。为解决群众出行难题,从2006年开始,朱兆敬便根据村里财力情况,隔几年就硬化几条道路,共投资40多万元,先后硬化道路1500多米,计7000多平方米。

草堆、粪堆、垃圾堆问题突出,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差,一直是困扰村民的一大难题。为了给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从2013年开始,朱兆敬就按照街道统一部署,带领发动群众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由党员干部带头,一条街、一条胡同地逐一进行清扫,对村内草堆、粪堆、垃圾堆等“三大堆”进行集中清理,并在主要道路两旁安装路灯60多盏,栽种柿子等绿化树木800多棵。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全村的大街小巷每天都有保洁人员打扫卫生,并在住户附近安置了垃圾桶,村内垃圾由区环卫站集中清运,实现了“日产日清”。

 为了加强乡村文明建设,近年,该村又投入4万元建成了100多米的文明新风文化墙、700平方米的新型文化广场,并成立了“夕阳红”文艺宣传队,定期组织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坚守规矩,不能想怎么着就怎么着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我们多少为老百姓办点好事,也许他们一时半霎感觉不出来,但如果身上有一点瑕疵,群众立马就看在眼里。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因此,我们当干部的,必须牢固树立规矩意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特别要管住自己的‘嘴’,别乱吃,管住自己的‘手’,不乱拿。”朱兆敬十分严肃认真地说。

 经济上要守规矩。凡是涉及老百姓的缴费问题,作为支部书记的他明明白白,心中有底,并且一律由会计出具单据,做到账目清楚。不但做到自己廉洁自律,还保证了每名村干部心底廉洁、手头干净。村里收取保洁费,哪些人该收,哪些人不该收,村集体研究通过,列出单子,该收多少,收了多少,一目了然。

 不论是村里修路,还是安装路灯、安装自来水,他都要首先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等大部分群众同意、党员干部思想统一了再去办理。

为此,该村建立了“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村里一切事务都要经过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对决策结果和实施结果进行公开,并接受村民监督委员会和街道“三资委托中心”的全程监督。同时,他还专门在村委设立了公开栏,对村务、政务、财务情况实行一月一公开,年底再向每户群众发放一封公开信,将全年明细向群众交代明白。不仅消除了群众误解,还能还干部一个清白。

朱兆敬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一心为党为民、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人。他,用自己的行动,树立了“离队不离党、退役不褪志”的优秀退伍军人典范。(敬业奉献)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