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人我来评

张宁

发布时间:2023/6/4 17:35:31 阅读:0 评论:2514

张宁,女,1991年8月27日生人,山东省昌乐县鄌郚镇前泉村人,现为综合保税区贸易发展局职员。

四年前,张宁郑重许下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承诺。5月11日—12日,她在济南连续两次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用47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悬液,履行了自己许下的“生命之约”,延续了一位素未谋面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生命,她也因此成为潍坊市第9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一道“不后悔”的选择题

5月15日,刚出院不久的张宁正居家恢复,她面色略显苍白,脸上却始终挂着温暖的笑容。丈夫郑坤在一旁心疼地为妻子按摩腰部,缓解捐献造血干细胞带来的持续酸胀。这几天,同事亲友陆续探望张宁,这位平时沉默内敛的女子,变得更健谈了,她与人交流最多的,是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意义和安全性。

“只要能救人,那就无须犹豫。”谈及捐献的初衷,张宁的想法很纯粹。时间回到2019年,在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得知捐献造血干细胞是治疗白血病的最有效途径,在“七一”当天,同为党员的张宁夫妇怀着救人的善意,去医院留下血样,成为造血干细胞入库志愿捐献者,见证属于他们的浪漫。

加入中华骨髓库,不意味着一定能配型成功。直至去年12月,潍坊市红十字会才联系到她,称有患者与她初配成功。想到有机会挽救一条生命,张宁的喜悦从心底里流淌出来。“我愿意!”被问及是否还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张宁毫不迟疑地答应了。

这样的爽快,让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印象深刻。配型成功并非易事,一旦当上别人的“救命稻草”,很多人本能地犹豫,拒捐压力往往来自亲友。张宁的家人却是她坚实的后盾,全家人都支持她的决定,给了她奔赴这场“生命之约”的更大动力。“捐献造血干细胞能够救人一命,家人们也都理解支持我。”张宁说。

保持身体健康成了一种责任。为了将高质量的造血干细胞捐献给患者,张宁开始了长达143天的筹备,每天坚持锻炼一小时,保持营养均衡,戒掉辛辣刺激食物,将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为成功捐献做足一切准备。在此之后,张宁又捐献了一次造血干细胞血样,进行了高分辨检测,各项指标均显示正常,与那位患者的配型完全成功。

5月6日,到了约定捐献的日子,张宁的丈夫和儿子专程陪同她到位于济南的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进行捐献。为提高外周血内的造血干细胞含量,张宁一天两针“动员针”,前后打了四天,这也带来了嗜睡、腰酸胀的反应。但想到可以延续一条生命,张宁总是暗暗给自己鼓劲。“虽然担心她的身体,我和儿子更多的是为她感到骄傲。”郑坤说。

一场“不放弃”的生命接力

5月11日,从上午9时到下午1时许,采集造血干细胞的过程,持续了整整4个小时。当时,张宁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一动都不能动,两臂的肘中央各被扎入一针,一支抽取,一支输回,血液顺着无菌管直通床侧的血细胞分离机。在机器有规律的运转声中,张宁体内的血液完成了四五次循环,采集到29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

5月12日上午6时,张宁一家人打算踏上归途时,又得知对方的造血干细胞悬液用量较多,需要对张宁二次抽取。面对这一请求,张宁毫不犹豫,毅然同意继续捐献。又经过长达4个小时的采集,伴随着最后一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成功分离,二次捐献的180毫升造血干细胞,成了那位患者新的“生命火种”。

一瓶纯净水容量约500毫升,张宁前后总计捐献造血干细胞悬液达470毫升,共耗费8个小时。从体检、打引导针到最后的捐献,她没有丝毫迟疑,也没有喊过一句疼,这让周围的医护人员十分动容。

事后,张宁在朋友圈发布了这样一段话,借此表达自己的决心:“既然290毫升的不够用,那就再来180毫升的吧,总不能把你救到一半不救了,47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18个针眼换你一命,值了!剩下的看你了,加油,陌生人!”

一份造血干细胞,让两名素昧平生的人,形成另一种形式的“血脉相连”。根据“双盲原则”,张宁并不知道那名患者的具体信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能两次主动伸出援手,这让患者极其感动。他写了一封感谢信,委托红十字会转交给张宁。

记者看到,两张信纸写得满满当当,手写的字迹十分工整,字里行间满是真挚的感谢。信中说道:“20年了,我身心俱疲,谢谢您让我余生还可以陪伴父母、守护妻儿,谢谢您给了我第二次的生命。这份恩情是无价的,我和我的家人将终生难忘,感激不尽,我会和病痛继续抗衡。余生也会带着您的爱与祝福好好生活,积极面对。谢谢!谢谢!谢谢……”

一位不缺席的“好心人”

“非血缘关系之间的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只有十万分之一,如果能跟对方配型成功,你可能是世界上唯一能救对方的人。”这是张宁在一次无偿献血时中了解到的。

成为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者,看似是一次偶然和小概率事件,其实张宁早已做好了准备。富有爱心的张宁一直乐于助人,对生命永远充满敬意,曾多次参加无偿献血活动,活跃在综合保税区各类志愿活动中。丈夫和儿子也是她志愿路上的同行者,一家人时常利用节假日参加公益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7年,张宁夫妻俩领到结婚证后不久,两人郑重地在《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上签下了各自名字,将其作为爱情的信物。“凡是能救人一命,器官可以尽管用,参与这其中的生命接力,是我们最大的快乐。”说起这件事,夫妻俩目光坚毅。

捐献完成后,张宁最关心还是患者的病情。当得知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改善了对方的病情,张宁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捐献结束后,张宁依然想尽自己所能,对造血干细胞进行科普宣传。“我希望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让更多的人关注这项公益事业,了解到整个捐献、采集的过程是安全的。”张宁科普说,捐献造血干细胞由外周血进行采集,形式类似于无偿献血之机采血小板。

记者了解到,每年我市都有很多热心市民捐献造血干细胞血样。自2006年至今,已有90名志愿者成功捐献,张宁正是这第90名,也是潍坊今年第2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助人为乐)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