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人我来学

郄会菊

发布时间:2019/1/30 10:52:43 阅读:0 评论:2514

郄会菊,女,汉族,56岁,大专文化,青州市云门山街道赵小河村人,结婚后一直在本村担任乡村医生,已经36年了。说起郄会菊的为人,在赵小河村和附近村里,但凡找她看过病的人都说她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而且人品特别好。

一、立志学医,服务乡邻

她出生于医学世家,曾祖父就是本地名中医,祖父和父亲一生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疗法的研究,母亲也为妇科、产科医师。从益都卫校毕业后。在其父亲的建议和帮助下,开了一家小诊所,以便更多的接触临床病人。刚开始,没有几个人愿意来找她看病,但是她并没有气馁,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问题,经常到镇卫生院、县医院找老师虚心请教。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人们相信了她。那是家住王家庄村的一姓张的男子,在别处因用药的原因,导致急性尿储留。当时腹痛难忍、痛苦不堪,在床上翻来覆去,一个40多岁的汉子哀号不已,找了村里的几个乡医都束手无措,极力让转院治疗,无奈交通不便又没有机动车,家里人没办法了“死马当活马医”,找到了我。我二话没说,带齐必要的药品、器械,连夜赶去,按照实习时所学的导尿技术,熟练地为病人解除了痛苦,治疗完回家后,天已大亮。第二天,病人家属来她的诊所,对她千恩万谢,直到今天,病人见到她还一直念叨:“多亏了有小郄大夫,我的命就是您给救回来的!”正是靠着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热情和蔼的服务态度,再加上手脚勤快随叫随到、用药合理价格便宜,在附近的四邻八乡逐渐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周边村甚至外乡镇的病人都慕名而来。

九十年代初,郄大夫依靠自学取得了大专文凭,得益于医学世家的名望和其父亲的人脉,淄博市中心医院向郄大夫伸出了橄榄枝,经过前思后想,她毅然放弃了大城市优渥的待遇和稳定的工作,选择继续留在乡村,为当时还缺医少药的农民服务,对这个选择,她从没后悔过。

二、精益求精,医术高超

农村诊所没有专业的医疗设施,郄大夫就潜心研究中医诊病方法。依靠过硬的技术、多年的经验和细微的观察,做到了在行医三十余年里,基本无误诊、无医疗事故。并提前发现了即使依靠现代化的诊疗设备都很容易误诊的数例疾病。外地来本地打工的崔某高热不退,在某大型医院被诊断为肺部感染,在医院开了一堆药让郄大夫帮忙输液,但是在郄大夫的的细致观察下,在病人手臂上发现了两处极其细微的对称出血点,严重怀疑该病人是急性出血热,并强烈要求病人去医院进行二次检查,果不其然。从而挽救了病人的生命。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工作中,郄大夫医术业务突出,对人热情,服务周到。同时她也收获了大量荣誉,比如连续多次被镇、市两级评为先进基层医疗工作者和优秀乡村医生等荣誉称号。

三、顾全大局,服从管理

到了1997年7月,因为政策的原因,全县进行乡村组织一体化办医管理,整合原来各自为政的个体诊所,统一转变为一体化村卫生室。已经小有名气的她自愿服从大局,不计个人得失,领头做出表率,积极配合镇卫生院,仅用了1天时间,就完成了相关工作,为全镇一体化村卫生室的顺利建设,带了一个好头。在村卫生室工作期间,她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为做好工作,她个人投资数万元,在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超标准建设了一所卫生室,达到了六室分开、布局合理、制度齐全、规范有序的标准,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村卫生室虽然人不多,室长却不易当:对上,要完成各级交给的各项卫生任务;对下,要照顾好每个人的情绪,服务好每个病人。

四、立足本职,情系群众

爱心是她行医的信念和做人的根本。她掌握着现在医生很少掌握的治疗关节错位的技术,甚至外市的患者都有很多来治疗的,她却从没用这项技术收取过一分钱。多年来,她先后减免孤寡老人、困难户、军烈属医药费几万元,现在还有10万余元的陈旧近乎发黄的欠条,可她一次也没有主动上门去催收过。对于大病患者和困难户更是无私地伸出援助之手,减免医药费不说,有时还要义务把病人送回家。记得2014年2月的一个上午,村民李某之子,突发上腹疼痛,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前来就诊,她通过仔细检查,考虑病人系急性上消化道穿孔,并发急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病情十分危险。在患者无钱的情况下,她通过多方联系,街道卫生院同意先为患者免费治疗。患儿出院后,她又免费为其做好了其他后期相关治疗,直到他痊愈。

她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除了每天上门就诊的病人非常多,没有什么太轰动的大事迹,总结起来只有一个“忙”字:36年来日常诊治病人3万余人次,出诊近千人次,每天按照各项操作常规处理20多个病人是很平常的事。坚守在“每天24小时、每周7天”的岗位上,几乎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从没有过一个节假日。

二0一四年被评为潍坊市优秀乡村医生。(敬业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