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人我来学

杜介勋

发布时间:2022/1/28 15:15:30 阅读:0 评论:2514

杜介勋,男,汉族,1970年10月生,昌乐县朱刘街道人社所所长(“老杜工作室”牵头人)。

杜介勋1990年参军,2001年转业到朱刘街道工作,2012年起从事劳动监察工作。凭着20余年基层工作经验的积累,他从街道劳动保障监察中队队长到目前“老杜工作室”牵头人、从而立之年到接近花甲,可谓身经百战、阅历深厚,是名副其实的劳资纠纷“主攻手”。他心系劳动者,情牵打工人,怀着一颗热心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老杜工作室”被评为全市最佳志愿服务项目,他本人先后荣获全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扩面工作先进个人、潍坊市先进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昌乐县优秀共产党员、昌乐县五一劳动奖章、昌乐县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磨破嘴皮跑断鞋底只为讨回公道” 

山芋再烫,必接无疑,是杜介勋一贯的作风,本着这样的胆识和担当,他没有不敢面对的难题,也没有不敢应对的场合。翻开“老杜工作室”的纠纷档案,内装的“情况说明”“潍坊12345承办单”等资料,便是一整套办事流程涉及的材料。一纸协议、一个指印看似简单,但老杜经手的,向来都是数额大、情况杂的难案。

2021年8月份和9月份通过市长热线接到两起欠薪劳资纠纷。经过3个月的调处,10月份终于为十几名工人一次性讨回欠薪112.5万元。

“磨破嘴皮跑断鞋底只为讨回公道”,接到诉求后,他带领工作室成员,会同企业社区、综治办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勘查、调研,彻底摸清摸透案件实情。查看双方合同协议后,又多次跑工地,找建筑方、分包方谈判,给他们算清法律账、经济账,不厌其烦地进行劝导。难就难在找准矛盾双方平衡点,100多万不是小数额,用人方哪能一下子接受?一次不行再一次,一轮不行再一轮,几经磨合周折,几经劝解调处,双方终于达成默契。

“讨欠薪,找老杜”,老杜早就成为当地农民工群体的“知心人”、追讨欠薪的“代理人”。近年来,他和团队累计调处劳资纠纷600余起,为劳动者追回欠薪1100余万元。

“大事小事都要付出100%的努力”

“一声老杜,怎可辜负?”大到劳资纠纷,工伤纠纷、人事纠纷,小到邻里纠纷,他一网尽收。“调解是诉诸法院之前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为群众提供个说理的地儿,预防矛盾不可调和引发的悲剧、惨剧。”他坦言,“大事小事都要付出100%的努力,就是想方设法筑牢这道无形防线。”

工作室东墙的一排锦旗中,有一幅装裱的字画颇为精致,上面写有行楷体“斡旋”二字。今年3月份,朱刘东村一村民因施工方雨水倒灌,对自家房屋产生影响引发纠纷,一度闹得不可开交。当时还扬言要上访,村里怎么劝都不听。于是老杜介入调解,他第一时间查看房屋,了解实情,经鉴定,房屋为修缮级别。在赔偿事宜上,面对这名村民“狮子大开口”,他又拿出公正合理的预算方案,并征求本人意见,后来经过与施工方多次协商,最终达成赔偿协议,化解了矛盾。

从开始着急上火到最后满意而归,从起初质疑不安到心悦诚服,在这名村民眼中,千言万语已不足以表达对老杜的感激。“不论矛盾双方是谁,决不能以一方利益牺牲另一方利益”,在老杜看来,要让来访群众息诉罢访、握手言和,就要做到有理有据,公平公正。

老杜就是这么尽心尽力,他曾经含泪暂别住院的老母亲,连续20多天为7起欠薪案件协调奔波,最终让农民工拿到工资安心过年。面对上访群众感激的热泪,“没啥好说的,都是本职工作”,一句话简单直白,其中却包含着老杜无尽的心血与奉献。

“群众心里暖和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老杜不只是劳资纠纷“主攻手”、专治疑难纠纷“老中医”,更是服务群众贴心“小棉袄”。“群众心里暖和是我们最大的欣慰。”始终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家事,老杜深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道理。

在都南村,有这么一户李姓人家,妻子是二婚,育有一子二女,享受低保待遇,可因某些情况被认为不符合政策被取消了低保,为此李某找到了老杜。通过多方了解,其儿子和妻子都患有精神病。为确定情况,老杜全程陪伴进行精神病鉴定,并为其儿子办理了低保,还安排了扶贫公益岗位。每年6600元的收入,让一家人的日子不再那么紧巴。后来李某生病,老杜又为其办理临时救助资金,解决了燃眉之急。

一名70岁的退休工人来访让老杜记忆犹新。据老人反映,与同年当兵的同龄人相比,退休工资少发几百元,同时1991年在岗时少了一级工资。杜介勋自驾车陪老人先后到县人社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企业人力资源部进行专门咨询查询后,又将他送到公交车站。一大圈下来,老人的部分疑问得到客观公正的解答。但时间跨度长达30年,企业对当时情况难以复原,杜介勋赶紧协调企业就少发一级工资向老人赔礼道歉。最后,真诚、耐心的服务打动了老人。他激动地说:“你们这么热心,我心服口服了。”

不止老弱病残特殊群体,老杜的这份真诚和满腔热忱,每个找他办事的人都能感受到。“我的手机里面有2400多个联系人,除了亲戚朋友100来个,其他全是找我调解过纠纷的。”老杜说,办完纠纷,后续有需要再找他,直接通过微信就很方便。

“只要有利于群众的事,就必须办好,否则,就对不起这份工资。”服务就服务到底,办事办到群众心坎,老杜为笔记本上这句话刻写下了生动注脚。(敬业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