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人我来学

张秋芬

发布时间:2016/2/29 14:53:40 阅读:0 评论:2514

孝道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心理和精神基因。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见,在古人心中孝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基础,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当代,孝老爱亲思想已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提倡孝老爱亲,培养人们的孝心、爱心,不但可以让人们养成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敬老助老的良好品质,更能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古有二十四孝的故事流传至今,今有众多孝老爱亲的典范有口皆碑。在丁家沟村,也有一个人人称赞的好媳妇——张秋芬。

  张秋芬,女,1981年7月出生,现住于红河镇丁家沟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虽然她没有多少文化,去身体力行的弘扬名孝道、知荣辱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张秋芬以孝道为荣,以奉献为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女、为人妻的高贵品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作为一名儿女,在赡养老人问题上,张秋芬对丈夫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父母亲苦了一辈子,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为人子女最起码的标准,人人都要有一颗孝敬父母的心。孝顺不仅仅要记在心里,更要落实在行动上。”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逢年过节,张秋芬哪怕再忙再累,也要带着子女陪伴在父母身边,总要给父母里里外外换个新,老人家嘴上说不要乱花钱,但心里却乐开了花。都说媳妇难做,可她却用自己的行动默默的诠释着“孝道”的真谛,让婆婆觉得这个儿媳妇比自己的亲生女儿还要好,婆婆常说“有这样的好儿媳,是我前世修来的福!”

  然而,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张秋芬的亲生母亲八年前在田地里干活的时候,突然得病,晕倒在地里,自从住进医院抢救成功后,出院后和植物人一般躺在炕上,现在无法说话、下肢僵硬,吃饭、穿衣、梳头、起床这些最简单的事都不能自理。为了便于照顾自己的亲生母亲,女儿张秋芬从那天开始就照顾起了母亲,担负起了给母亲喂饭、喂水,洗脸、穿衣等繁琐的护理工作,年复一年,从未懈怠过。张秋芬总是亲力亲为,任劳任怨。因为患病,老人胃口不好,张秋芬总是费尽心思,迎合老人的口味,不重样地给老人做饭菜,让老人吃好。在张秋芬的精心照料下老母亲安享天伦之乐。自母亲生病至今已八余年,张秋芬一直待在母亲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从不言弃。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老人却是久病床前有孝女。当初,张秋芬既要服侍母亲,又要把家里农活也带上,农忙季节她不得不天未亮就起床,做好饭菜送到母亲手上,然后出去做会儿事,晚上要收拾家务到很晚才休息,她起早贪黑,任劳任怨,毫无怨言,没有抱怨,她知道:自己还年轻,只要吃点苦,一切都会有的,日子也会好起来的。她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全家人都健健康康的,多么简单而又现实的要求。母亲大小便不方便,便放了一个便桶在墙角,每天一次清洗;母亲洗澡要备好衣物、洗澡水;吃喝拉撒无一不安排得妥妥当当。看着母亲表达不准确,生活无法自理,难过又痛苦的样子,张秋芬心疼极了。她不辞辛苦,四处奔波,寻医问药,只要对母亲病情有疗效的药,不管多贵,她都省吃俭用买来给母亲服用。

  张秋芬同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她的为妻为媳为女之道,印证了她的孝心,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尊老敬老、淳朴真诚的博大情怀,塑造了一个农村媳妇博爱、仁慈、善良的光辉形象。孝在传颂中放射光芒。

  而张秋芬却说“我是普通的农民,没什么文化,靠的是没日没夜的辛勤劳动过日子。我的愿望就是希望全家人都能平平安安、和和睦睦的,我只是做了一个女儿应该做的。”

  亲情浓,家庭和,国家兴。今天,我们提倡孝老爱亲,不是复兴封建道德,不是要每个子女都无条件地顺从自己的父母,更不是国家要推脱自己对国民的责任,而是为了提高每个人的道德水平,共建和谐社会。古人云,“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一个人,爱自己的父母,对别人的父母就不会有厌恶之情;一个人,敬重自己的父母,也会对别人的父母有敬重之心。从根本上说,一个孝敬父母的人,才会真正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才会有事业心,才会用他的行为感动别人,才会让这个社会变得美好。